朝陽科技大學 098學年度第1學期教學大綱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社會福利概論

當期課號 2519 Course Number 2519
授課教師 謝儒賢 Instructor HSIEH,RU SHIAN
中文課名 社會福利概論 Course Name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開課單位 社會工作系(四日)一B Department  
修習別 必修 Required/Elective Required
學分數 3 Credits 3
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協助學生認識社會福利的基本概念、社會福利的範圍及其內容等,引導學生對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有一初步的瞭解,作為未來修習社會工作實務課程的基礎。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course are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social welfare, scope and properties of social welfare, guiding students to familiar with the nation’s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教材 Dolgoff,R. & Feldstein, D.(2009).Understanding Social Welfare: A Search for Social Justice.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Inc.
官有垣譯(2004)。社會福利結構與實施。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萬育維(2007)。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課堂補充講義
王慶中、萬育維譯(2000)。人類需求:多面向分析。台北:紅葉出版社。
蔡漢賢、李明政(2004)。社會福利新論。台北:松慧有限公司。
李明政(2003)。意識型態與社會政策。台北:紅葉事業文化有限公司。
葉肅科譯(2002)。福利。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社會福利政策綱領(請同學自行上社會司網頁列印)。
Alcock, p.,Erskine, A.& May, M.(2007)(Ed.). The Student’s Companion to Social polic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d Ltd.
Gilbert, N.& Terrell, P.(2005).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6ed.).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Inc.
Hill,M.(2000).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6ed.).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angan, M.(1998). Wellfare: Needs, Right, and Risks. London:Rout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Dolgoff,R. & Feldstein, D.(2009).Understanding Social Welfare: A Search for Social Justice.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Inc.
官有垣譯(2004)。社會福利結構與實施。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萬育維(2007)。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課堂補充講義
王慶中、萬育維譯(2000)。人類需求:多面向分析。台北:紅葉出版社。
蔡漢賢、李明政(2004)。社會福利新論。台北:松慧有限公司。
李明政(2003)。意識型態與社會政策。台北:紅葉事業文化有限公司。
葉肅科譯(2002)。福利。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社會福利政策綱領(請同學自行上社會司網頁列印)。
Alcock, p.,Erskine, A.& May, M.(2007)(Ed.). The Student’s Companion to Social polic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d Ltd.
Gilbert, N.& Terrell, P.(2005).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6ed.).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Inc.
Hill,M.(2000).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6ed.).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angan, M.(1998). Wellfare: Needs, Right, and Risks. London:Routledge.
成績評量方式 一、課堂提問與討論:20%(準時完成當週上課資料的閱讀),若您不在乎此成績,您有權選擇緘默,不參與任何討論。
二、期中考:30%。
三、期末考:50%。
Grading to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 in the classroom(20%)
The mid-term exam:30%
The final exam:50%
教師網頁  
教學內容 所謂的「社會福利」可分為「狹義」與「廣義」,就狹義而言,係指消極地協助社會中的不幸與貧窮壓力的解除,或減輕社會中災難的狀態;就廣義而言,意旨社會福利的目的在於以「制度性」的方式滿足生理、心理及社會的需求,同時解決因工業(資訊)社會所引發的所有社會問題,是種「主動解決」而非被動等待的積極性社會福利(徐震、林萬億,2000;李明政,2003;萬育維,2007)。簡而言之,社會福利制度的基本目標在於實現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詹火生,1987;李欽湧,1994),而社會正義的意義在於社會資源的公正分配,以縮減社會不平等的存在。

而現代「福利國家」的建構則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目的在因應當時的各項社會問題,並滿足人民需求。大體而言,社會福利的項目涵蓋:1.社會保險(Social Insurance);2.社會救助(Social Assistance);3.醫療保健服務;4.住宅福利;5.就業福利;6.一般福利服務。相對地,我國社會福利範圍的界定,若從現階段福利支出的項目來分析,可分為七大類,包括(1)社會保險(2)社會救助(3)福利服務(4)國民就業(5)國民住宅(6)衛生保健(7)環境保護。

然而,社會福利制度的建構涉及「價值」抉擇的釐清與判斷。基本上,社會福利必須在「個人取向(個人對福利的追求)」和「集體努力(經由政府運作)」的定點上進行價值取捨與倫理判斷,決定福利供給中對於「給付對象、資源形式、輸送方式和財力來源」面向的考量。例如馬歇爾(Marshall)(引自黃源協、蕭文高,2006)曾將個人追尋福利和福利國家集體努力做了解釋,他認為個人對福利的追尋是一種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是不可侵犯的,但是福利國家的責任是保整體(whole community)的福祉,這種福祉並非個人福祉的總和。個人的要求(claim)必須受到規範和限制才能在整體福祉中找到個人權利和大眾的好(common good)之平衡點。職是之故,本課程目標在建立大一同學對於社會福利的基本概念,包括社會福利的特質、推動社會福利的多元動機、重要思想家對社會福利的影響、社會福利的議題、我國的社會福利範疇等。期待透過每週的主題,奠定同學思考與分析社會福利之基礎。
第 一 週 09月16日 開學日
第 二 週 09月21日 課程介紹
第 三 週 09月28日 社會福利的特質(歷史發展、範疇、供給形式)
第 四 週 10月05日 社會福利滿足什麼(一)(人類的生理、心理、靈性等需要)
第 五 週 10月12日 社會福利滿足什麼(二)(人類的生理、心理、靈性等需要)
第 六 週 10月19日 福利供給部門及其關係(利他、互助;社會服務供給部門的互動關係)
第 七 週 10月26日 推動社會福利的動機(一)(經濟、意識型態為社會福利發展的動機、主義係意識型態)
第 八 週 11月02日 推動社會福利的動機(二)(經濟、意識型態為社會福利發展的動機、主義係意識型態)
第 九 週 11月09日 期中考
第 十 週 11月16日 影片欣賞:他傻瓜,誰聰明
第十一週 11月23日 福利輸送設計:設計服務供給時應考量的相關因素
第十二週 11月30日 檢視我國社會福利的取向(一)(社會福利政策綱領、現階段各社會立法介紹)
第十三週 12月07日 檢視我國社會福利的取向(二)(社會福利政策綱領、現階段各社會立法介紹)
第十四週 12月14日 當代關鍵福利服務議題:貧窮(階級分化的M型社會)
第十五週 12月21日 當代關鍵福利服務議題:失業(非典型就業)
第十六週 12月28日 當代關鍵福利服務議題:老化(家有一老,必有一倒;從養兒防老到養老防兒)
第十七週 01月04日 社會福利的發展趨勢(福利國家改革、商業化、產業化)
第十八週 01月11日 期末考
最後,視同學學習概況調整授課進度與內容
Syllabu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course are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social welfare, scope and properties of social welfare, guiding students to familiar with the nation’s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非法影印。